工作动态
“扫码送大鹅!”
时间:2023-05-19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【字号: | |

“大鹅要吗?扫码送大鹅!

最近,你在地铁口

碰到过这样的推销吗?



做任务送小礼品

这种地推方式再常见不过

那么将手机交由他人操作

转发链接等信息至自己的微信群中

可以免费获得一个大鹅玩具

你愿意吗?


实际上,犯罪嫌疑人通过送玩偶“引流”,最终“服务”的还是电信诈骗!2023年5月17日,虹口区检察院对一起非法利用信息网络案出庭支持公诉,案件中被告人以玩偶为诱传播诈骗信息,致使数人被骗。






下套:转发链接送玩偶


“我当时手里缺钱,在安徽老家逛街时了解到做‘地推’可以挣钱,于是就在别人的介绍下进入了‘全国地推群’。”2022年9月,西某在“全国地推群”结识了一个昵称为尊神的人。在尊神的介绍下,西某同妻子陈某某、亲戚朱某某等五人来到上海,宣传“手工活”兼职,每成功邀请一人转发信息即可拿20元提成。


来到上海后,他们先后在虹口、闵行、浦东等多个区开展“地推”活动,并拉拢熟人一起推广。每到一个地方,就冒充某知名文具品牌的工作人员,谎称招聘组装圆珠笔和串珠子的手工人,同时将目光对准那些对毛绒玩具感兴趣的人。他们以免费赠送毛绒玩具为饵,引导目标人员将“手工活”信息分享在自己的微信群内。


“该群人数必须大于35人,才可以领一个毛绒玩具,最少可以有一个群,最多不能超过10个群。随后我们还要删除发布人手机内的群聊信息,并且用视频记录。这样才算成功一个。”朱某说。删除群聊记录是为了防止对方意识到不对劲后将信息撤回。如果信息被撤回,他们就白忙活了。


每天任务结束后,会有人以虚拟货币或支付宝口令红包的形式与他们结算工资,网购毛绒玩具的费用也可报销。



上钩:点击深陷刷单局





同年10月,徐女士、王女士等人在微信群里看到消息,内容是“@所有人,群里有没有找工作的!”和一个名为“手工活招聘信息”的腾讯在线文档。他们表示点开文档后,会看到一个二维码,扫码即可进入咨询窗口,“我点了咨询窗口后有客服给我发了一个网址链接,并告诉我通过链接可以下载一款叫‘8G’的APP,操作好后可以在里面做任务赚钱。”徐女士说。


下载并注册好这款APP后,他们会被逐步诱导进入一个微信群聊,在群里会有人不断强调只有刷单才能接到做手工活的兼职,并且重复发刷单和佣金的截图。“然后我就咨询如何才能接到刷单活,在群管理员的引导下做了2单,这2单本金和佣金都返给我了。”王女士说道。当她想继续时,却被告知需要添加另一个人的微信,进行不同的任务。


添加完微信后,王女士又刷了5单,“前4单的本金和佣金都返给我了,第5单开始他就不返还了,需要再连续做4单才能返现。”这个时候,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,于是报警。


据统计,西某等人向群组成员数共计7000余人的通讯群组发送诈骗信息,致使徐女士、王女士等人被骗取钱款共计20余万元。到案后,西某等人表示自己在地推过程中就已经发现异常,认识到所宣传的是虚假信息,但是抵挡不住诱惑,明知违法却没有收手。





经审查,西某等人结伙,为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布信息,情节严重,其行为均触犯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第(三)项,犯罪事实清楚,证据确实、充分,应当分别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追究其刑事责任。本案系共同犯罪,适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。


网络刷单诈骗马甲重重,不断迭代更新,但其本质不会发生变化。大家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,诱惑背后藏陷阱。刷单本身就是违法的,不要相信“先充值后返利”或要求垫资的兼职任务。同时,要保护好个人手机等电子产品,当心玩偶的诱惑,不要被蝇头小利蒙蔽,成为他人行骗的工具。


来源:上海检察


“扫码送大鹅!”

  2025-04-25

“大鹅要吗?扫码送大鹅!

最近,你在地铁口

碰到过这样的推销吗?



做任务送小礼品

这种地推方式再常见不过

那么将手机交由他人操作

转发链接等信息至自己的微信群中

可以免费获得一个大鹅玩具

你愿意吗?


实际上,犯罪嫌疑人通过送玩偶“引流”,最终“服务”的还是电信诈骗!2023年5月17日,虹口区检察院对一起非法利用信息网络案出庭支持公诉,案件中被告人以玩偶为诱传播诈骗信息,致使数人被骗。






下套:转发链接送玩偶


“我当时手里缺钱,在安徽老家逛街时了解到做‘地推’可以挣钱,于是就在别人的介绍下进入了‘全国地推群’。”2022年9月,西某在“全国地推群”结识了一个昵称为尊神的人。在尊神的介绍下,西某同妻子陈某某、亲戚朱某某等五人来到上海,宣传“手工活”兼职,每成功邀请一人转发信息即可拿20元提成。


来到上海后,他们先后在虹口、闵行、浦东等多个区开展“地推”活动,并拉拢熟人一起推广。每到一个地方,就冒充某知名文具品牌的工作人员,谎称招聘组装圆珠笔和串珠子的手工人,同时将目光对准那些对毛绒玩具感兴趣的人。他们以免费赠送毛绒玩具为饵,引导目标人员将“手工活”信息分享在自己的微信群内。


“该群人数必须大于35人,才可以领一个毛绒玩具,最少可以有一个群,最多不能超过10个群。随后我们还要删除发布人手机内的群聊信息,并且用视频记录。这样才算成功一个。”朱某说。删除群聊记录是为了防止对方意识到不对劲后将信息撤回。如果信息被撤回,他们就白忙活了。


每天任务结束后,会有人以虚拟货币或支付宝口令红包的形式与他们结算工资,网购毛绒玩具的费用也可报销。



上钩:点击深陷刷单局





同年10月,徐女士、王女士等人在微信群里看到消息,内容是“@所有人,群里有没有找工作的!”和一个名为“手工活招聘信息”的腾讯在线文档。他们表示点开文档后,会看到一个二维码,扫码即可进入咨询窗口,“我点了咨询窗口后有客服给我发了一个网址链接,并告诉我通过链接可以下载一款叫‘8G’的APP,操作好后可以在里面做任务赚钱。”徐女士说。


下载并注册好这款APP后,他们会被逐步诱导进入一个微信群聊,在群里会有人不断强调只有刷单才能接到做手工活的兼职,并且重复发刷单和佣金的截图。“然后我就咨询如何才能接到刷单活,在群管理员的引导下做了2单,这2单本金和佣金都返给我了。”王女士说道。当她想继续时,却被告知需要添加另一个人的微信,进行不同的任务。


添加完微信后,王女士又刷了5单,“前4单的本金和佣金都返给我了,第5单开始他就不返还了,需要再连续做4单才能返现。”这个时候,她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,于是报警。


据统计,西某等人向群组成员数共计7000余人的通讯群组发送诈骗信息,致使徐女士、王女士等人被骗取钱款共计20余万元。到案后,西某等人表示自己在地推过程中就已经发现异常,认识到所宣传的是虚假信息,但是抵挡不住诱惑,明知违法却没有收手。





经审查,西某等人结伙,为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布信息,情节严重,其行为均触犯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第(三)项,犯罪事实清楚,证据确实、充分,应当分别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追究其刑事责任。本案系共同犯罪,适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十五条第一款。


网络刷单诈骗马甲重重,不断迭代更新,但其本质不会发生变化。大家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,诱惑背后藏陷阱。刷单本身就是违法的,不要相信“先充值后返利”或要求垫资的兼职任务。同时,要保护好个人手机等电子产品,当心玩偶的诱惑,不要被蝇头小利蒙蔽,成为他人行骗的工具。


来源:上海检察


友情链接: 最高人民检察院   正义网   大连市人民检察院

版权所有:大连市中山区人民检察院

工信部ICP备案号:京ICP备10217144-1号 技术支持:正义网

本网网页设计、图标、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或建立镜像,禁止作为任何商业用途的使用。